第130集-忍辱-奉佛至孝感动天地
视频播放:
音频播放:
说明: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下载
各位菩萨:阿弥陀佛!
我们今天要继续来跟各位分享《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》,我们今天要跟各位讲的一个故事是“奉佛事亲至孝感动天地”的这样子的一个故事,这个故事其实也是在说 佛本身的孝亲奉佛的故事,那这个也是菩萨修行所应该要作的。那很多人都误会说:“你们学佛人,出家了以后就六亲不认,乃至受了菩萨戒就六亲不认。”因为菩萨戒里面有讲说六亲不认。其实六亲不认的道理,不是这样子,我们今天没有时间去讲这个真正的道理。
“六亲不认”这一部分,其实是有事、有理的,也就是说,如果从真正的理地来谈,其实不是一般人所认识的道理,那因为今天我们最主要是要讲这个故事,那我们就用这个故事,来让各位知道说 佛在过去世的时候,是怎么样的依教奉行的,依著佛法乃至侍奉双亲。佛其实也不只是过去世,这一世的时候对于祂的养母──就是大爱道比丘尼,祂的养母—祂的姨母—祂也是非常的孝顺;甚至于祂的姨母往生的时候,都是由 佛陀亲自为她扶棺的。所以这个是有一些外道人在批评说学佛的人—佛教学佛的这些人—出了家或是说学佛以后,就不知道孝顺,出了家、离了家;那个是一种误解。
我们来看过去世 佛是怎么样的孝顺祂的父母亲,这个是出自《六度集经》卷5里面。这边我们说:从前有一位菩萨,他的名字就一个单字叫作睒,一个目字旁再一个火炎的炎,那叫作睒。那这个菩萨在过去无量世之前,这个菩萨原来的名字,叫作一切妙,所以我们在讲这个睒的菩萨之前,我们先把过去的这段因缘再稍微先讲一下,再来讲睒的这一位菩萨的故事,所以等于是又好几世了。所以我们是先讲睒的过去世的这个因缘,也就是说睒的这位菩萨的过去世的因缘。
睒过去世,是因为无量数劫的时候,有一个菩萨他叫作一切妙,当时这个一切妙菩萨,是已经往生在兜率陀天上面教授天人修学佛法,所以已经是证量非常高的一位菩萨了。
他在兜率天的时候,常以昼夜六时来定意思维三界的这些众生,去观察这些众生,观察我们人间十方天下的人民的善恶业道。他知道有一些人,有孝顺父母、奉敬三宝的;有一些恭顺师长、修诸功德的;也有一些造作恶业的。所以他就常以这样的天眼,普遍地观察这些五道的众生,就观察到当时有一个叫作迦夷国,这个迦夷国国中有一个长者,孤苦没有儿子,就是只有跟老婆在一起。夫妻两个人没有儿子,而且夫妻两个人眼睛都已经瞎掉了,但是他们发愿,想说他们两个人,如果这一世能够上山求道,如果能够证道的话,虽然是眼睛盲了,也不虚今世到了人间一趟,所以就发愿,要到山上去求无上慧。
这个一切妙菩萨观察到这样的情形,心里面就想说:“这两个人心里面发起了这样子的一个善心,要修学这些微妙法,但是因为他们两个眼睛都看不见,如果到山里面去的时候,不是掉到坑里面去、掉到山谷里面去,或是说被这些毒虫所害的话,就是被野兽所害了。”所以他就发愿说——这个一切妙菩萨就在兜率天那个地方发愿说:“天寿尽了以后,”也就是说那时候,应该是在那个地方—兜率天—的天寿也已经将尽了,所以他就发愿说:“如果我天寿尽了以后,将要当成这两个人的儿子,来供养这对父母亲,让他们能够终养其晚年。”所以这个菩萨天寿尽了以后,就下生到人间这对盲父、盲母的家中,作他的儿子。那父母就非常的欢喜,也非常的爱护他,原来所发愿的伟大志愿、想要入山修行的志愿,因为儿子的出生,就暂时的把它留下来,所以就留在世间里面,享受著跟儿子天伦之乐。
这个一切妙菩萨就是已经在这一世了,就已经降世到这个地方来,那这一世的时候,他七岁的时候,这个一切妙菩萨这个时候名字就叫作睒;这个睒,这个菩萨,他因为是菩萨降世的,所以是正知入胎的,所以睒至孝仁慈,奉行十善,所以他奉行十善,对于佛的这个法道,深信不疑而且昼夜精进,奉侍他的父母亲,就像人奉侍天一样。一般的凡人是敬天是最恭敬的,所以奉侍父母亲,就像恭敬天一样,而且讲话的时候,经常都是带著微笑,而且不伤人意的;那他的身口意行都如法,而且不妄邪,父母非常的喜悦而且没有忧愁。
睒到十岁的时候,睒这个菩萨就长跪在父母的跟前,就跟父母讲说:“你们本来不是发大愿,说要到深山去修行吗?你们不是为了要志求空寂,要去求寂静涅槃盘真法,要求这个无上正真之法吗?怎么可以为了我这个儿子的缘故,而违背你的本愿,而离开你的本愿呢?而且我们人在世间无常百变,希望两位老人家能够如愿的去修行,入到深山里面去清净的修行。你们不用担心,我会随著两位父母亲一起去那个地方修行,也照顾供养两位,随意的供养,不会在这个地方,你们不用担心你们到深山去修行没有人照顾,随著时节的供养,我都会照顾你们的。”父母非常高兴的就回答这个睒菩萨,就说:“你的孝顺,我相信连天都能够知道的。”所以就按照他原来所发的誓愿,带著儿子一起入到山里面去修行了。这个睒菩萨就替爸爸、妈妈,把家中所有的一些东西,全部都布施给国里面的所有的一些贫穷的人,就跟父母亲一起到山里面去修行了。
这个睒菩萨他常怀著广大的慈心,普遍润泽一切众生,更以大悲心怜悯著那些愚痴无智、不知道亲近三宝的人。他带著双亲居住在深山里面,靠近流水的地方。父亲年纪老迈而且双目失明,这个睒菩萨常为了这样的事伤心难过,每当他想到或提起这件事的时候,都会流泪哭泣。睒对父母非常的孝顺,每天的夜里都会起来好几回,探视父母亲是否睡得安稳,够不够温暖、会不会太冷、是不是太热、有没有著凉等等。他的事亲至孝的德行,不论是天神或地神、海龙王还有全国的人民,大家都知道而且深受感动。睒不但这个样子,他平日奉行 佛陀的教诲,所以真正的孝顺 佛陀,是必须要依教奉行,所以睒这个就是奉佛至孝,他平日奉行 佛陀的教诲,行十善业。
所以在身业上面,他慈心不杀害一切众生,而且不偷盗、路不拾遗,而且在深山里面,坚守童贞不淫不娶等等这样子的清净行,所以他的身行可能的过患全部都消除了。
那在语业上面呢?他坚决的不去作挑拨离间、恶口骂人,而且说话不实等等妄语,或言语无义等等绮语,或诬陷、诽谤、恶语、偏邪、虚假等等的这些恶口、两舌、绮语、妄语这样的过失。所以他的口行,在口行上面可能的过失,也都全部都断绝了。
那在意业上面,更将心中的种种嫉妒、怨恨、瞋恚、贪著等等的污秽不洁、愚痴等等的心行也都停息了。他深信行善的人必定会有福报,作恶的人一定会招来灾祸。
睒用茅草搭盖房舍,用蓬蒿作草席,生活简朴清净,但不贪著五欲的享受,修行的志向就像金刚一般的坚固。山里有流泉,水中盛开著莲花,岸边果树围绕,结满甘甜的果实,睒每一天一大清早就起来采集果子当作食物,即使各种果实产量丰沛,但是父母亲若还没有享用之前,他从来不曾自己先吃。他的仁心孝行远照,连飞禽走兽都赶来依附亲近他,所以也就是这样子的缘故,连这些猛兽──虎狼、狮子、熊、豼全部都来亲近他,甚至跟著他一起吃果子。
有一天睒的父母亲因为口渴,所以睒就到山里面去打水给双亲饮用,但是在打水的时候,却遇到了迦夷国的国王来到这个山里面打猎。这个国王弯弓发箭,他要射杀麋鹿,打猎的时候要射杀麋鹿,但是因为睒他披著鹿皮在麋鹿群里面,结果就误中了睒的胸口,那箭毒在体内随著血液流动,而渐渐的扩散;毒发的痛苦是难以言喻的,睒左右的察看,流著眼泪哭泣的大声地说:“到底是谁用了这一支箭,杀害了三个修道人啊!”为什么说杀害了三个修道人呢?因为杀害了睒,年迈的老父母就没有人奉养了,所以他说:“是谁用了这一支箭,杀害了三个修道人,我的双亲年纪老迈,又都双眼失明,一旦没有我照顾,他们一定都活不下去啊!”所以接著就高声的哀嚎地说:“大象是因为它有珍贵的象牙,犀牛是因为它有稀有的犄角,翠鸟是因为它有华丽的羽毛,才会被杀害!那我又没有名贵的牙,也没有珍稀的角,也没有耀眼的羽毛,到底你为什么无缘无故,为了什么原因要杀害我呢?”
这个国王听到哀嚎声,立刻就下马趋前问他:“你是住在这深山里面的人吗?”睒就回答他说:“我是带著双亲住在这座山中,离开世间的各种的染污烦恼,专心精进的修行道业的人啊!”国王听到了睒这么说以后,他就知道这个是名闻全国的事亲至孝、修行非常精进的修行人,所以他知道他误杀了一个修行人,就哽咽流泪的非常悲痛怜惜地说:“我作了不仁的事,我不但残杀了动物的生命,现在又杀害了普天下最孝顺的孝子!”然后就高声哭喊著说:“为什么会这样啊!”这个国王非常的懊恼、非常的悔恨,就哭喊著说。这些众臣们无论官位大小,就因为国王的至诚忏悔,也因为跟著这样而哽咽哀伤。国王接著又说:“我将要倾全国之力,来挽救你的性命,请你告诉我,你的双亲在什么地方?我要当面向他发露忏悔我的罪过。”睒就说:“顺著这条小路走去,离这里不远的地方,有一间小茅舍,我的父母亲就在那个地方,请替我禀白双亲,说我从此就将与他们永别了,请他们不要伤心不舍,要好好地安享天年。”话才说完,睒又更加的哀恸难当,突然之间就闷绝过去了。
国王跟众臣们看到睒的情况,就以为他已经是死了,心中更加哀恸,就顺著睒所说的这个小路,来到他们居住的地方。因为国王的随从很多,沿路行进的时候,使得草木发出了肃肃的声音,睒的双亲听到这个声音以后,猜测一定有陌生人到来,便开口问说:“是什么人在外头啊?”国王就说:“我是迦夷国王。”老人家说:“国王大驾光临,非常欢迎。来!这有草席可以坐下休息,还有甘果可以吃,请您稍坐一会儿,我们儿子到外面去打水,马上就可以回来了。”国王看到这两位老人对孩子溢于言表的慈爱,所以更加的难过哽咽了。国王就对这两位老人家说:“我看到您二位修道之人,这样的慈心对待孩子,我的心宛如刀割,悲痛无比,因为您们的儿子睒,已经被我射杀了!”睒的双亲听到这样子的消息以后,震惊悲痛地说:“我们的儿子到底犯了什么罪,而你要把他杀了啊?我们的儿子睒,心性仁慈,常怀恻隐之心,他是连脚踏到地上,都担心地会痛的人啊!他到底是犯了什么罪?而使得国王您要杀他!”国王就说:“睒是世间最孝顺的孩子,我知道他实在是极贤德的人啊!因为是在我射杀麋鹿的时候,却不小心误杀了他。”双亲更悲痛地说:“我们的儿子已经死了,我们将来要依靠谁啊?现在我们一定死定了,惟愿大王牵引著我们两位老人家,到孩子的尸体所在之处,我们一定要见到尸首最后一面,才能够安心。”
国王听完两位老人家这一席话以后,就更加的哀恸,而且也亲自地带领著这二位老人家来到睒的尸首的旁边。那父亲就抱著睒,将他的头放在自己的膝盖上,母亲就抱著睒的双脚,二老悲痛地亲吻著睒的嘴及脚;两个人都伸手去抚摸,抚摸著睒被箭所射中的伤口。他们痛苦的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,而且捶打著自己的胸口,掴打著自己的脸颊,仰起头大声地哭喊著说:“天神啊!地神啊!树神啊!水神啊!我的儿子睒,他尊敬供养佛陀,并且信受遵行佛的教法,尊敬贤达、孝顺父母,有著不分人我广大无比的仁慈胸襟,甚至连草木都不忍心伤害。”父母亲接著又说:“假使我们的孩子睒,确实是遵奉佛陀教诲,而且是事亲至孝毫无虚假的话,如果上天能够鉴纳、能够了知的话,这支箭就应当拔出来,剧毒就应该要消除,让我们的儿子能够活过来,圆满他的孝心。如果睒不是我们所说的这样的话,那我们就是在说谎,就应该一起死去,全部都化为尘土。”
在这个时候,天帝释、还有四天王、还有诸天大王、地神、海龙王,听到睒双亲的哀告声,都知道他们所说的这个话是真实不虚,所以全部都骚动不已。也就是说,睒奉佛至孝,事亲至孝,这个事实是不虚的;所以天帝释也就是说释提桓因,就现身告诉睒的双亲说:“这么孝顺的孩子我能够救活他!”说完,就用天神的药,灌入睒的口中,睒马上就苏醒过来了,在场的二老以及睒、国王,以及群臣们都悲喜交集,全都喜极而泣!国王说:“信仰佛陀,奉行佛的教法,以及事亲至孝的德行,才能够得到这么殊胜的果报。”所以因此缘故,就下令全国的群臣们,从今以后举国上下所有人民都要信仰 佛陀,奉行 佛陀的教诲,修十善业,学习睒的事亲至孝的德行;由于全国上下都这样的奉行著,因此国家便渐渐地富强了起来,人民也安和乐利,以至于能够天下太平。
佛告诉比丘说:“我就是这个世世奉行诸佛教诲,而且事亲至孝的善行。”也就是说,这个睒其实就是佛的过去世,这个一切妙菩萨就是佛的过去世,所以 佛说:“就是因为这样子事亲至孝,累积了高广的福德,最后乃至能成为诸天之上、三界至尊的天人师。而当时的睒就是 释迦牟尼佛的过去世,迦夷国王就是阿难,睒的父亲就是 释迦牟尼佛今世的净饭王,睒的母亲就是这一世的摩耶夫人,当时的天帝释就是 弥勒菩萨。”
所以佛,就是依于菩萨修行无生法忍向成佛之道迈进,难行能行、难忍能忍的忍辱行,所以能够如是的成就佛果的功德。
睒菩萨的这个故事,就跟各位分享到这个地方。
祝各位色身康泰,学法无碍。
阿弥陀佛!(余正文老师)
本文标签:忍辱(22)
本文关键字:忍辱,奉佛
相关阅读
- 上一篇:第26集-兄戒行贞净不犯淫乱
- 下一篇:第129集-嚪婆罗似饿鬼缘
推荐文章
阅读排行
讲座文稿
- 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
- 活在当下,并非心性无见
- 佛藏经卷第一
- 佛藏经卷第二
- 佛藏经卷第三
- 佛藏经卷第四
-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
- 佛说解节经
- 深密解脱经卷第一
- 深密解脱经卷第二
- 深密解脱经卷第三
- 深密解脱经卷第四
- 深密解脱经卷第五
- 种子起现行,现行熏种子
- 解深密经卷第一
- 解深密经卷第二
- 解深密经卷第三
- 解深密经卷第四
- 解深密经卷第五
- 无明罗刹集
- 供佛是累积福德资粮最快速的方法
- 在家菩萨对待欲望的正确态度
- 供佛的细节
- 《心经》解读
- 《心经》所说的心是什么?
- 五戒的五施与五善
- 《心经》概说
- 三福净业之“深信因果”
- 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......
- 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讲什么?
- 佛陀49年为大家说法的内容
- 关于搭衣
- 戒法常有开缘及遮止
- 八关斋戒资料整理
- 三界六道与业及解脱果的关系
- 戒能遮除烦恼
- 戒有几种?
- 僧伽有几种?云何为坏僧?
- 持咒有用吗?
- 从凡夫到成佛的52个步骤
- 禅宗“开悟”究竟是怎么回事?
- 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,一大阿僧祇劫到底是
- 修学佛道“信”很重要!--三资粮之“信”资
- 菩萨转依如来藏的功德--平实导师法语
- 亲见自住弥陀
- 「一句佛号概括事理」的真正意涵
- 声闻、缘觉圣人和 佛的十八种差别
- 什么是佛
- 如来行一切行、修三种增上学都是为了利益众
- 菩萨实现福报的方法:继承、婚姻或自己努力
- 正说无余涅槃
- 十信位修学的基础是什么?
- 《成佛之道》简介
- 仰望佛陀
- 菩萨---当满足信位,入初住位修学,快速增
- 修福报与学佛修道,到底有何关联?
- 佛陀49年为大家说法的内容
- 心解脱与慧解脱
- 引导学人快速开悟是破坏佛的正法——开悟须
- 菩萨为什么要去修证广大的福德?
- 《心经》到底在说什么?
- 定慧知见
- 定的正受
- “有情无情同圆种智”一语乃方便说法,非真
- 学佛最大的盲点就是想要了生脱死
- 什么是真正的法师
- 佛法中的智慧有几种
- 定力、定境、定相的差別
- 一切众生以四食存
- 大乘法中的善根
- 何谓“五浊”?
- 八种无福听闻佛法的众生
- 八解脱(九证法)
- 见惑与思惑
- 戒有几种?
- 行者具足四禅八定正受之前,当须先求见道
- 证初果的观行
- “空”有两个含意
- 菩萨之四果
- 欝头蓝弗——以定为禅无法解脱生死
- 禅定与静虑之异同
- 何谓自利利他?
- 度众的善巧方便
- 真正的菩萨行
- 菩萨初果——须陀洹
- 菩萨二果——斯陀含
- 菩萨三果——阿那含
- 菩萨四果——阿罗汉
- 具足发起菩萨性的有情会显现出怎样的性相以
- 如何修证解脱道
- 菩萨种性何其尊贵
- 皈依后的正行
- 有证量的菩萨可以为人解说法与次法的内涵
- 持守菩萨戒的三个基本原则
- 如何修证四果
- 如何修证三果及初禅的发起
- 如何修证初果
- 菩萨种性的义涵?如何发起、乃至圆满菩萨种
- 如何修证声闻菩提
- 修苦圣谛断我见
- 禅宗“开悟”究竟是怎么回事?
- 在佛法上面的进步要依靠四个条件
- 你能管住自己吗?
- 烦恼的真正原因
- 何谓一心不乱?怎样如说修学入一行三昧?
- 佛法中是不是求财富就一定可以得到财富?
- 财产交税或分给子孙,算不算布施种福田
- 钱财交税或给子孙,算不算布施?
- 四宏誓愿就是自利利他!
- 三资粮之“愿”
- 定的正受
- 略说『功德』与『福德』之义涵
- 菩萨为什么要去修证广大的福德?
- 亲情、友情、爱情,乃至菩萨的悲心,都只是
- 定力、定境、定相的差別
- 五种有智慧的布施
- 释迦牟尼佛因大悲心而发菩提心---“疾得成
- “自觉觉他”时“得无违拒”,才是真正的无
- 如何修学真正的禅定?
- 菩萨修学忍辱的三项主要内容
- “知见立知”与“观行”的差异
- 妄想因何而生?使定力提升的关键是什么?
- 如来藏本来具足,世间第一位众生为什么有无
- 犯五逆罪可以成佛吗?是否罪性本空?
- 对初学佛者要从何着手呢?
- 密宗对四加行之误解
- 如何看待《西藏生死书》里面的内容?
- 声闻、缘觉为什么不能称为佛?
- 何谓天魔 阴魔 烦恼魔?
- 六字大明咒的真实意涵
-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?
- 莲花在佛教表示什么?
- 十四种误会的学佛方向
- 破邪显正乃中国佛教宗门传统家风
- 十回向位的修行
- 三贤位之十回向位
- 灵魂是不灭的吗?
- 佛教的五净肉或三净肉是什么?
- 《楞严经》中「情」、「想」什么是意思?
- 三贤位的修行,应当如何圆成进入初地的功德
- 目录 引言:缘起与五个题目
- 第一章 永嘉大师《证道歌》第一节 永嘉大师
- 第一章 第二节《证道歌》与般若中观之关系
- 第一章 第三节 离念灵知是妄心
- 第二章 默照禅古今之差异 第一节 现代“禅
- 第二章 第二节 天童宏智正觉禅师之默照禅
- 第二章 第三节 关于大慧宗杲与天童宏智间的
- 第三章 佛法必须具足三德 第一节 解脱道不
- 第三章 第二节 佛法只有二主要道.
- 第三章 第三节 具足三德方能成佛.
- 第四章 释印顺人间佛教与佛菩提道之差异 第
- 第四章 第二节 当今台湾佛教之人间佛教弘法
- 第四章 第三节 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与佛菩提
- 第四章 第四节 真正的人间佛教
- 第五章 人间佛教的正修行,必须注意之事项
- 现场即时问答
- 跋:藉无门慧开禅师语,与当代佛门四众共勉
- 第001集 共相怨害喻--陀罗尼
- 第002集 五百陀罗尼
- 第003集 菩萨妙陀罗尼
- 大慧宗杲禅师是径山中兴之主
- 宗门无念心体非是定心
- 如来有所说法耶?
- 大慧宗杲禅师略传
- 大慧与天童同一所证:如来藏
- 大慧禅师之心性
- 离念灵知之非
- 似即似,是则不是
- 天童正觉禅师所悟者其实不由默照而得
- 悟的六种表象
- 永嘉大师以亲证如来藏而言证道---永嘉大师
- 眼见佛性
- 言语道断、心行处灭的真心
- 禅宗历代传法偈
- 有证量的菩萨可以为人解说法与次法的内涵
- 禅宗公案是灭六见之法
- 藉无门慧开禅师语,与当代佛门四众共勉
- 永嘉大师《证道歌》真义
- 默照禅古今之差异
- 破邪显正乃中国佛教宗门传统家风
- 念佛现世所得十大利益
- 何谓一心不乱?怎样如说修学入一行三昧?
- 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如何讲助念的法
- 无相拜佛心得
- 无相拜佛、念佛,真好!
- 【般若信箱】关于往生的系列问答
- 确保您的权益-捐赠器官应自我保护
- 通过无相念佛,具足静中思虑的能力!
- 浅谈无相忆佛拜佛之中的掉悔盖
- 行六事法,可以往生兜率陀天值遇弥勒
- 如何看待《西藏生死书》里面的内容?
- 修学念佛法门三资粮--信愿行
- 念佛就能往生,何需受五戒、修十善?
- 毁谤大乘不生极乐
- 勿入极乐边地胎生
- 三资粮之行:三福净业之“孝养父母、奉事师
- 三资粮之信、愿
- 三资粮之行:三福净业之“受持三归”
- 三资粮之行:三福净业之“具足众戒,不犯威
- 关于种福田
- 你帮家人所选的最好保险就是学佛
- 时间的故事
- 周利盘特依教奉行,成就阿罗汉果
- 鬼神干扰母子,诵念《正觉总持咒》安宅得救
- 一切众生以四食存
- 佛法中是不是求财富就一定可以得到财富?
- 怎么改善自己未来世的福报?
- 菩萨实现福报的方法
- 《心经》到底在说什么?
- 年轻人,二十四孝,你知道几孝?
-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容易陷入痛苦中出不来?
- 为什么我们跟越亲的人越没耐心?
- 我看到的对面那个人,其实是我自己
- 如何感召智慧福德之男或端正有相之女?
- 节约不贪,则可延寿;奢侈过求,受尽则终
- 不生不灭法是宇宙的起源
- 佛法实相与物理学一致吗?
- 制约与习气
- 娑婆世界人类起源
- 将来万一有复制人类,请问此复制人有无灵性